時間:2020-09-09 作者:admin
在同期的衛星會期間,各大手術輪番登場,大咖們紛紛亮出“絕活”,學習氣氛非常濃厚。9月5日中午,澳華內鏡邀請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劉楓教授進行了澳華光通內鏡的運用分享,同時由北京協和醫院楊愛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鵬教授擔任主持。
衛星會現場 | 各位消化界學員眾多
針對于醫生手術過程中相當關心的畫質清晰度問題、使用場景便捷度及功能選擇問題、系統穩定及安全性問題,劉楓教授根據自己的實際體會做了分享,內容翔實,引人入勝。
演講開始,劉教授便提出了一個問題:目前中國早癌發病率很高,但如果有一天沒有了進口內鏡,國產廠家有沒有做好替代的準備?
大量精美的臨床案例照片和視頻
衛星會現場 | 臨床案例照片分析
武
隨后,一場漂亮的“大秀”也馬上開啟——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徐美東教授運用澳華AQ-200光通內鏡帶來了一例胃體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ESD手術演示。
衛星會現場 | 手術室實況
針對于目前消化內鏡學中的技術要點及臨床手術技術發展,9月5日下午,澳華特意開設臨床專題研討會?,F場上、下兩場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密集輸出”,引發了熱情的討論,結束之后仍舊讓人意猶未盡。
研討會現場 | 現場爆滿,座無虛席
上半場我們邀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柴寧莉教授擔任講者,柴教授就本次消化大會所關注的“早癌”話題為我們帶來了關于“食管、胃早癌的內鏡診斷”的專題報告。同時,上海華山醫院鐘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李曉波教授擔任主持。
柴教授從食管和胃早癌的判別方法、病灶形態等多方面闡述了內鏡早癌診斷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其方法。作為一名內鏡醫生,柴教授把內鏡早癌篩查分成了四個階段:想看見,看得清,怎么看,看得懂。這幾個階段也分別強調了內鏡醫師的意識提升,技術提升和內鏡產品的提升。會上,柴教授在提及產品提升時,也對AQ-200光通內鏡系統所特有的CBI Plus 分光染色技術在早癌診斷方面的重要幫助性給與了充分肯定。
研討會上半場 | 柴寧莉教授演講
行至下半場,我們則邀請到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吳齊教授擔任講者,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陳衛剛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鄒多武教授擔任主持。
研討會下半場 | 吳齊教授演講
巧合的是,吳齊教授的“腸所預言”專題分享與柴教授的分享內容形成了絕妙的搭配,為在場觀眾完整體現了上、下消化道在早癌診斷方面的豐富案例和寶貴經驗。
借由此次大會,眾多消化內鏡的“重磅大咖”紛紛齊聚,相比之前則更為關注國產內鏡的發展現狀與產品品質。因此,專家也紛紛“組團”至澳華內鏡大廈,進行實地考察。